中心简介
单位检索
关键词检索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W020100910488601383541.jpg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科研领域和科技发展目标的调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在八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微系统所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科研布局,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建设的骨干引领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成功解决了包钢高含氟铁矿的冶炼和稀土元素回收。六十年代中期,发展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工业部门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块工业实用PN结隔离集成电路、ECL高速电路和国内第一块8位、16位微处理器。八十年代中期,开展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绝缘体上硅(SOI)材料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上海微系统所确定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学科领域和微小卫星、无线传感网络、未来移动通信、微系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五个学科方向,形成了“系统为牵引、系统带器件、器件带材料”的创新价值链。近年来,成功发射创新一号01、02和03星、“神舟七号”伴星,是我国微小卫星的重要研制基地;实施了 “上海世博会防入侵传感网”、“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 “奥运会上海站火炬传递”、“太湖水质监控传感网”等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引领物联网核心技术,推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应用于汶川和玉树抗震抢险、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安防等重大事件,在抗震救灾、维稳、公共安全、数字化城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SOI材料实现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应用于国家重大关键工程,控股的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高端硅基材料产业化基地。  

  自建国以来,上海微系统所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46项、部省级347项,其中“甲种分离膜”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高速、超高速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微系统所现有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中科院无线传感网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传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太赫兹固态技术、无线传感网、物联网系统技术、宽带无线、新能源和超导八个研究室,在南京、杭州、无锡、嘉兴、南通与地方合作共建了六个分支机构,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于利希中心共建了超导与生物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与吉林大学共建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上海微系统所现有在职职工780人,其中一线科技和管理人员685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有国家“千人计划”7人和青年“千人计划”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8人次。  

  上海微系统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研究生442人,其中硕士生267人、博士生175人,在站博士后16人。  

  面向“十二五”和“创新2020”,上海微系统所确定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学科建设,解决“感知中国”战略高技术问题,突破物联网、MEMS核心器件、高端硅基SOI材料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成为无线传感网、宽带无线通信、微系统及相关材料与器件领域不可替代、“四个一流”研究所的战略目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2013 中国科学院上海材料与制造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长宁路865号 | 邮 编:200050 | 电话:021-62511070